节能主义的桎梏

在有收益之前,在获得收益的希望很大之前,愿意预支多少精力

今天我做了一件特别“不值得”的事情。Latex小白想要修改模板的内容,但是本地没有latex的字体文件,pql是什么字体。10分钟,Google找到这是Latex的字体代码,可以找到对应的字体;20分钟,安装各种对应的字体,但是文档的编译总是不成功;30分钟,我开始想要放弃这个文档换别的模板,又在各个Latex网站上一页一页翻找,结果有些失望;40分钟,我想到一个办法,把文档上传到sharelatex,那里一定有定义好的字体;但是还缺少一个文件resume.cls,我又在文件堆里找。终于可以正常编译了,连带修改内容的时间,小白花了一个下午,多次的不顺利带来了头疼。

对比另一种模式,我在最初学习latex的时候就找一份详细的介绍文档,吃透每一个环节;那么现在就不会在一些定义问题上花那么多时间——何况是一些不常见的错误。

长远来看,能真正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,才是最高效的。我的节能主义向往整体最少的消耗换来相同的效果。

我们时常因为观点的不同,在生命里执着、争辩、相持不下,因而减损了我们实践的力量和向前的志气。
我们在人生的画幅中,有时严肃,有时轻松,有时难产,有时快速,也有的时候完全在有意与无意之间。但不管背后的动机是什么,落笔时最好有饱满的色彩、明确的构图、有力的线条、理想的风格。
我在乎的不是怎么去画,我在乎的是画出了什么。就像沧浪之水,可以洗脸,可以洗脚,可以饮用,也可以冲洗污秽,但水只是水,在尽着宇宙一滴的责任。

重要的是掌握了多少,能让自己掌握到可以运用的程度。模式没有优劣之分,无论是边学边实践,还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式的厚积薄发。对我来说,适合我的也许是后者,因为过去躲避于前者的我浪费了这么多的精力。

一开始让我通篇仔细了解一个领域(阅读review,还有基础教科书),偷懒是下意识的——比如数学物理的部分跳过、实验部分以后用得着再看……比任何时候都珍惜一时的精力。其实看文章很少会看累的,倒是阅读之外的干扰大行其道。很快的,读的那些文献碎片就会忘记。再说碎片也不能直接应用,实验条件不同、深层机理讨论制约节能主义的任何侥幸。顶尖的科学家必能对所在的领域侃侃而谈,即使接触新的领域,也能很快深入核心。而我,今天更新CV的时候很是落寞,我觉得纸面上罗列的经历没有带给我什么——离开的科研领域,我连怎么合成都记不清晰。当初进实验室也一样,只有在Wu老师实验室略略顺利一些。

欲速则不达。
思而不学则殆。

一点点的小痛苦像每个反应的活化能,只有越过才能获得收益,振动弛豫等等消耗着输入的能量,能否达到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极限——形象的终极节能。